
食品加工研究室介紹
「民以食為先」,『食』是生活問題、藝術境界,更是一門科學,食品產業產值在 5000 億元左右,其曾協助農業轉型(工業化)、農業科技發展(品種改良農產品研究開發)、賺取外匯(創下蘆筍、洋菇、鳳梨三大罐頭王國),並是互動「台灣經濟奇蹟」的頭號功臣。
食品加工 ( Food Processing ) 」係以農、畜、水產品為主要原料,用物理的、化學的、微生物的方法處理,改變其型態、增加其保藏性、營養性、適口接受性,或製造其有新性質、需求性。因此,食品加工是一門集理論與實務的學門或技術,在食品科學(Food science)、生物產業(Bioindustry)及生物技術(Biotechnology)的領域裡,更是扮演舉足輕重一理論印証及應用生產者的角色。
食品加工研究是國內一所集悠久 、傳承、 活力 、 理論 、 實務合一的研究室,近五十午來在賴滋漢教授(首代研究室主持人),柯文慶教授(第二代研究室主持人)的帶顉,耕耘下,培育了近百位食品產業的菁英,在產 、 官 、 學界中不僅有我們的室友,更在國內食品界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國立中興大學食品科學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給了食加工研究室一份空間,史命感及責任,各位研究室的室友貢獻心力,帶給”活力” 、 ”成長”的新動力。 「 活力 、傳承」 代表一份喜悅 、 活潑 、 與倫理。「海豚」代表「活力」,一大一小海豚代表「傳承」。「地球」代表”國際觀”,相信食品加工研究室是屬於大家的,我們期待它的永續,傅違與成長,惑謝所有曾經為這片園地耕耘的前輩與室友們,謝謝大家。(感謝陳思怡室友為本研究室”活力 、 傳承”圖稿之設計。)

「民以食為先」,『食』是生活問題、藝術境界

食品研究室現況介紹

研究室主持人-江伯源博士
目前本研究室的主持人是江伯源博士,他於民國七十四年進入本系就讀,師承賴滋漢教授完成學士、碩士學位,並於 2002年承授國立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葉安義教授的指導,完成「米粉絲的製作:磨粉方法與澱粉添加對產品性質的影響」博士論文,在求學、求知的學習生涯中,更承蒙嘉義大學張瑞郎教授的提攜,食品所陳文亮、張炳揚先生的專業啟蒙,邱克明博士的關愛、農委會林子清科長的栽培及本系謝至釧、柯文慶老師的鼓勵、協助,他一直以「感恩、食品科技、新思維」為理想 ,朝「理論、實務合一」目標努力。「有夢最美」、「危機即是轉機」、「逆境思維」、「想到哪裡、做到哪裡、發表到哪裡」是研究室的動力泉源。
食品研究室現況介紹
未來展望
在邁入二十一世紀我國加入 WTO 之際,「食品產業是永續的」、「食品加工」是活路、轉機;如何突破、創新則是一項選擇與方向。目前本研究室研究方向有三大項:「食品加工」、「食品物性」及「產品研究開發」,正從事「豆類加工物性及色素分離及動力學研究」、「榖類加工及修飾澱粉」 、 「熱、滲透壓對蛋品物性及流變性質之影響」、「 菱角之加工物性及生長期理化性質研究 」、「蓮藕粉奈米化技術及理化性質評估」等研究主題。
另本研究室十分重視人才(大學部、研究生)培育、成果發表並獲得相當豐碩之成果,十分感激本研究室團隊的努力與耕耘。嘿!新世代的「食科人」,凡對「食品」有興趣,有意願想快速成長、收穫的年輕人,「食品加工研究室」熱誠歡迎您加入我們的研究團隊,讓我們共同為「食品科學」、「食品產業」作一番衝刺、努力吧!!!。 |



